在日常,大家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:“快回家吧,要不母亲生气了!”“你再不好美味饭,奶奶生气了!”等等。大大家好像觉得,只须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。事实上,父母一直对孩子说“我生气了”,就是企图在用我们的情绪操控孩子,比较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使他产生自卑、内向、忧郁的心理,而且害怕与人相处。
不管孩子做了哪些样的事,也不管这件事大家怎么样不可以同意,都要让孩子了解,他的某个行为需要改进,但大家对他的爱永远不变。引导他改变某个行为并不是是他不好,更不是为了讨好别人,而是为了他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遇见问题父母先维持冷静
亲子教育家指出,对待孩子的言行,父母要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剖析,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。假如孩子出现反常举动,譬如忽然叛逆、大哭大闹,父母第一要维持冷静,即便非常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,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否有他是什么原因,用轻柔的语气询问:是病了累了,还是在婴幼儿园受欺负了。知道状况后再抚慰孩子,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,我们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。
假如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,譬如乱扔东西、说粗话等,可以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,告诉他“要将东西放回原位”、“孩子要讲文明,不可以随意说粗话”,看到孩子认真改正了,要准时夸奖,让他感觉到自己改正错误的行为能遭到表彰,他自然会开心起来,也更想知错就改。
别用大人的理念剖析孩子的行为
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,有他喜欢的游戏办法,这类都是大人不懂或不知道的,所以大人觉得孩子不应该做的事,孩子可能感觉没什么不对的,可以做。如此一来,假如父母生气了,他就会疑惑甚至怀疑自己。
譬如说,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,他把这当游戏,可母亲却不懂他的想法,立刻命令他:“快把这个脏拍子放手去,洗手,要不母亲就生气了!”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母亲连玩具都不让他玩,非常伤心。其实,母亲可以试着跟孩子一块玩,拿着拍子跟他一块拍,问他:“孩子告诉母亲,你在做什么呢?”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,并告诉他:“苍蝇拍是打苍蝇的,上面有好多好多脏东西,假如必须要玩的话,玩后要把小手洗干净,知不知道?”
不要随便用生气制服孩子
很多父母总会时刻盯紧孩子,只须孩子有一点小错或者有哪些不好的举动就立刻制止,想从根源上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,但如此做反而更困难让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消失。假如父母一直管制着孩子,他一犯了错误就用生气来制服他,或许会形成不良反应:使性情较弱的孩子变得内向自闭症,开朗外向的孩子特别是男生则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。
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,假如孩子有无伤大雅的小错,父母完全可以装作不了解,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,将来自然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。